镍是一种近似于银色、有光泽的铁磁性金属元素,具有耐腐蚀、硬度高、延展性好、耐高温、抗氧化等优良性能,是制作不锈钢、合金钢、三元动力电池、电镀等材料的关键原料,大范围的使用在冶金、化工、建筑、机械以及航海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一直被国家列为战略金属。
镍的冶炼工艺包括了火法和湿法,且和原材料有较大的关系。硫化镍矿一般会用火法冶炼工艺,生产产品以精炼镍为代表;而红土镍矿(氧化镍矿)生产的基本工艺有火法和湿法,其中火法用来生产不锈钢使用的镍铁合金,是目前红土镍矿的主流工艺,而湿法工艺产品有镍中间品、精炼镍等,是发展较快的工艺路线。
据统计,2019年世界镍矿山产量为260.96万吨,2013-2019年世界镍矿山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18%。
从全球精炼镍市场供需来看,据统计,2019年世界精炼镍产量为240.83万吨,较2018年增长6%;消费量方面,随世界经济的复苏,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世界精炼镍需求量也保持较快的上涨的速度,据统计,2019年世界精炼镍消费量为241.05万吨,同比增长7.37%。
镍的资源较为丰富,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18%。据统计,2019年全球镍的储量为8900万吨,按目前开采量,可开采年限约37年。全球镍的储量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前三大国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西占比均超10%,合计约占全球镍储量的60%,中国镍的储量较少,仅占全球储量的3.1%。
全球镍矿生产集中度也较高,其中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俄罗斯三个国家约占全球镍矿产量的56%,而中国镍矿产量仅约占全球的4.1%。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镍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中国镍矿石品位最高的是青海化隆矿山,镍矿平均品位为3.99%,其次是新疆喀拉通克矿山,镍矿平均品位为3.20%。我国镍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金川市,金川镍矿是我国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硫化铜型镍矿床,镍金属储量为548.6万t,主要赋存于超基性岩体的中下部,全矿镍的平均品位为1.06%,铜的平均品位为0.67%,同时伴生有铬、钴、金、银、铂、钯、铱、硒、碲等多种稀贵金属。甘肃省金川矿区由于镍矿储量大、品位高,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川市也被称为中国的“镍都”。
从国内镍精矿产量来看,据统计,2019年中国镍精矿产量为10万吨,同比增长1%,预计2020年产量为10.2万吨,同比增长2%。
分省份看,中国镍资源大多分布在在甘肃省,其约占全国镍资源的62%,新疆和云南位居第二和第三,分别约占全国镍资源的12%和9%。此外,中国镍资源以硫化镍矿为主(约占全国镍资源的90%),而硫化镍又主要由硫化铜镍矿构成。
从国内精炼镍产量来看,据统计,2019年中国原生镍产量为90万吨,同比增长31.96%,2019年中国电镍及通用镍产量为17.8万吨,同比下降1.11%,2019年中国镍生铁产量为58.48万吨,同比增长27.96%。
近年来,我国镍消费量逐年增长,据统计,2019年中国镍消费量增长至130.43万吨,同比增长4.25%。
从国内镍产业下游消费结构来看,不锈钢是镍的最大下游,2019年消费占比80%,电池、电镀、合金及铸造下游消费占比分别为8%、5%、4%,其他消费占比3%。
进出口方面,我国是电解镍的净进口国,每年从俄罗斯等国大量进口电解镍。我国进口的精炼镍最重要的包含阳极镍、镍扣、镍粉、镍铁和锻轧非合金镍。据统计,2019年中国进口精炼镍为18.8万吨,同比下降11.9%,2019年中国出口精炼镍为3.66万吨,同比增长177%。
全球镍矿企业市占率较低,2019年仅俄罗斯镍业与淡水河谷两个企业市占率超过5%。
国内镍的主要企业包括未上市的金川集团以及上市公司中的华友钴业、格林美和盛屯矿业:
中国镍资源紧缺,对外依赖程度高,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目前海外资源投资开发力度较小。未来在借鉴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矿企海外业务运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镍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镍资源投资开发将大势所趋。
镍的产业涉及资源开发、中游冶炼以及下游制品生产,为了适应市场之间的竞争环境,要求从业企业有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此外,随着环保约束的增强、项目投资额以及客户真正的需求提升,中小型镍公司将逐步退出市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高镍化是动力电池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也是镍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镍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纷纷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涉足高镍三元正极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预计未来镍企业在三元正极材料的介入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加强。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与研究、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